日本战败后,其国内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原因是
引言
在战争年代里,以军需为主,发展最快的部门就是机械工业。尽管遭到战争的大破坏,但由于很快得到政府在政策上对重化学工业的支持,战后的恢复是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有战争年代转来的资材和战后拨下的军用物资,并有充足的生产设备。
战后的机械工业转向民需,开始时是生产耐用消费资料的收音机、热电器、电扇等,或者针对当时粮食的质劣而生产面粉机、面包机等粮食加工机械和为了增产粮食的农机具战后重工业的正式发展由于战后钢铁工业有了发展,使日本经济在钢铁的质量、价格、数量和供应适用的产品方面,具备了世界上最有利的条件这些条件与战前所处的不利地位相反。
这些条件促使战前几乎不能发展的各类机槭工业都发展起来,也促使钢铁工业更加繁荣,同时又加快了各类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度。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结合钢铁、汽车、家用电器以及工作母机等现代化投资的趋向问题。
钢铁的轧钢部门使用带钢轧机,降低了薄板的价格,提高了薄板的质量,使重型电机小型轻便化,并改进了喷漆和开深槽性能,能够美化汽车的车体和家用电机的外壳装饰。
当这种条件成熟时,汽车制造厂也就把投资的重点,从制造卡车、公共汽车转移到建立批量生产小轿车的体制上来了。而家用电机等耐用消费资料的工厂,也为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而增加设备投资了。
于是就引起了战后旨在实现工作母机现代化的投资。这种以钢铁工业为主,为了实现重工业部门现代化而增加投资,组成了大量消费钢铁的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又对开设最新式连贯作业工厂,实现高炉大型化、引进顶吹转炉、增加带钢轧机等引起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投资。
而汽车工业和耐用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又在重工业以外的领域,増加了橡胶轮胎与合成树脂等的需要量。另外,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对于改进以石油化学为中心的肥料、炼油、合成树脂等化学工业也引起了广泛的投资,由于合成纤维的发展,又使化学工业和纤维工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技术革新的进展,不只在每个产业部门分别实行了新技术的工业化,而且还扩大了各种产业之间的连带关系,引起相互进行的现代化投资,产生了增加资金的效果。”具体的数值表明了钢铁工业的跃进和重工业等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普通钢材的总需要量,一九六零年为一于六百万吨,一九七二年为七千八百万吨,约増加了四倍多。一九七二年在十三个部门中,需要量大的前六个部门是:销售业出口业;钢铁复制品;建筑业;造船,其他运输械。
应该注明的是:销售业需用的大部分钢材是用于建筑的,因为根据《钢铁十年史》的记载,一九六七年建筑钢材需要量所占的比重最大,达一万六千五百六十六千吨,而且并没有“销售业”这一部门,所载的建筑业所用钢材只有三千一百三十四千吨。
这个时期适逢木材价格高涨,廉价供应合格的钢材,使日本的建筑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生产活动和个人的生活都大有帮助。 这里最值得注目的问题,是钢材需要的增长,在哪一个部门获得的效率最高。
以一九六零年为一百而计算出的主要部门从一九七二年的指数来看,出口的指数以九百二十二为最高,其次是钢铁复制品的指数,为五百二十六,金属制品为四百二十,建筑业为四百一十二加上销售业约为五百,其他运输机械为三百四十三,造船为三百一十四,机械增长最多的则是钢锭原件的需用量。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造船、其他运输机械和机械工业,仅在一九六零至一九七一年期间就增加了两倍左右。 机械工业的飞跃发展的作用,战后广义的现代机械工业的兴起,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
纵观民间生产设备的投资,一九五五年以前,是把重点放在扩充电力、煤炭、钢铁、肥料、海运等基础产业的生产上,除对纤维、纸浆、審业等原有产业谋求合理化而进行的投资外,还引进了新的产业和新的技术,为这些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而所谓新的产业,不单是有电子工业那样的世界尖端工艺,也包括生产汽车那种战前已有而后望颇大的工业。
在一九五四和一九五五年期间,谋求现代化的投资极不踊跃,到了一九五六年以后オ兴盛起来,从而大量吸取了革新技术,使以前打好基础的新产业新技术得以发展,而且还改变了产业之间的组织联系。要看这种现代化投资的特效,可以举出以下三点:提高了生产结构;密切了产业的联系;增多了加工的程序。